公元前1600年的鸣条之战,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败下阵来,狼狈不堪地逃往了“南巢”。成汤在此时挥师东征,迅速消灭了夏朝最后一个坚守的势力——“三朡”部族。至此,夏朝彻底灭亡,商族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代,开创了长达近六百年的商朝王朝。
在成汤还只是夏朝的一位侯爵时,他便慧眼识珠,召集伊尹为其谋士。伊尹的智慧和深厚的政治才能,成为了商朝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在商族灭夏的过程中,伊尹屡次为成汤出谋划策,不仅深入敌国夏朝的朝廷刺探情报,还帮助成汤制定了战略,堪称立下赫赫战功。
成汤建立商朝后,伊尹依然深度参与朝政,辅佐了几代商王,堪比西周的周公辅佐周成王,功绩可谓不分伯仲。商朝后代的君王深知伊尹的卓越贡献,纷纷将他奉为祭祀的对象,伊尹的神格地位逐渐显现,相关的甲骨卜辞至今已有130余条之多。
展开剩余82%伊尹的政治智慧,不仅仅体现在协助成汤巩固政权的过程中,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商朝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。当成汤胜利后,伊尹为商汤打通了各地诸侯的联盟,使其能顺利地践行天子之位,平定四方。实际上,“报政”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伊尹耗费了巨大的精力,穿梭于各诸侯之间,劝说各国臣服商汤,他一再宣扬“天命所归,商汤必定胜利”的理据,反复阐述“今夏多罪,天命必终”,使得诸侯国逐渐信服。
《吕氏春秋》中提到,成汤能成功推翻夏朝,除却有贤能的领导者外,还得具备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之条件。商朝的崛起和夏朝的衰落并非偶然,而是历史演变中的必然。商汤的崛起,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才能,更因为在那个历史时刻,社会变革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,使得夏朝无法再继续维持其统治。
不过,作为夏侯出身的成汤,选择推翻夏桀也并非易事。在《吕氏春秋》中,记载了成汤曾试图拉拢一些人一同参与推翻夏朝,其中包括卞随和务光。然而,这两人均未敢参与,最终是伊尹支持成汤谋划这场政变。成汤虽得胜,但作为“下级”反叛上级,始终难以赢得所有人的认可。
商汤成功后,迅速着手治理国家。在此过程中,伊尹不仅帮助成汤创建了官制、礼制,还设立了贡赋制度,保障了各地与中央的平衡关系。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后世的政治模式提供了借鉴,伊尹更因此被视为商朝的奠基人之一。
此外,伊尹还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推行礼乐教化,帮助商朝的政治体系进一步稳固。伊尹所倡导的礼乐制度,早在西周之前就开始在商朝实行,他通过这一制度帮助平民百姓养成守法、敬重君主的习惯。而这些改革与成汤颁布的《汤诰》一起,为商朝的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伊尹的政治才能不仅仅局限于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,他还大力推动社会改革,尤其是通过农田管理与农业技术改进,帮助商朝克服了长期的旱灾问题。为此,伊尹还设计了“九主”与“六列”的乐制,用音乐激励百姓,强化国家的凝聚力。
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谋士,伊尹的文化造诣也不容忽视。他不仅编写了大量的政论作品,还开创了商朝时期的“治理理论”。他所作的《咸有一德》、《伊训》等篇章,至今被认为是治国理政的经典之作。
然而,成汤去世后,商朝的继位问题并不顺利。商汤的长子太丁尚未立嗣便早逝,最终由外丙继位。然而,外丙去世后,伊尹又继续辅佐了年轻的太甲。太甲即位后初期,因年轻而不成熟,行为荒唐,甚至违背成汤时代的法律和德治。为了纠正太甲的错误,伊尹采取了极为果断的措施,将太甲流放至桐宫,要求他在先王的墓前进行悔过反思。
这一决策让伊尹的权威达到了巅峰,尽管他只是成汤的“外姓小臣”,但他的智慧与坚决使得整个朝廷依然能够稳固运行。在太甲三年的流放期间,伊尹不但管理朝政,还通过文告和训示教育太甲反思自省。在此期间,太甲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并重新赢得了人民的支持。
此后,太甲回朝,重新恢复了统治,伊尹则逐渐退居幕后,告老还乡。他未忘治国理政的责任,依旧关注着国家和太甲的进展。最终,伊尹在晚年完成了他的《太甲训》,为太甲树立了为王的标准,并得到了诸侯和民众的广泛认可。
伊尹去世的具体时间无法考证,但他为商朝立下的赫赫战功,早已让他成为了商王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。商王朝后代对他的崇敬可见一斑,祭祀伊尹的甲骨卜辞中,伊尹被当作“天神”来祭拜,地位甚至超过了很多历代商王。他不仅是商朝的开国功臣,也是商族文化和政治的奠基者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配资-淘配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排名-期货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